为何只有中国在“逐步电动化”,国外却以油车为主,问题出在哪?

车行亿源36502025-08-11

你有没有发现——在国内,新能源车早已不是“先锋小众”,而是越来越多人的“日常标配”。

因为走在街上,几乎每10辆新车里,就一半是电车;

甚至打开短视频,哪怕不是车评人,也在讨论充电、续航、智驾……

可另一边,放眼欧美日韩,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景:

加油站照常排队、V6、v8依旧热血,大众还在卖高尔夫丰田还在主推油混,特斯拉在美国都开始“跌份”了……

这就让人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:

为什么同样是汽车市场,中国电车都快干掉油车了,国外却好像根本没动?

问题出在哪里呢?

有人说,这是因为中国的油价太贵了,而国外油价便宜,大家自然没动力换电车。

还有人觉得,新能源车本质上就是一场“政策推动的泡沫”:

国内电车卖得好,是因为有补贴、有牌照、有政策扶持;

而国外没有这些红利,所以才没起来。

这两种说法,真的正确吗?

可能没那么理想!

因为拿油价来说,美国确实便宜,2024年人均油价基本维持在1美元/升左右;

而中国大多数地区已经逼近8元/升,这对家庭用车支出当然有影响。

但问题是——这不是核心因素。

毕竟在欧洲,油价比中国还贵,荷兰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动辄2欧元/升,可电车渗透率依旧低得可怜。

比如2024年,德国电车渗透率只有13.5%,英国不到20%,对比中国超过40%的数据,差距不止一点半点。

至于“政策泡沫”这件事,更经不起推敲。

你可以说电车早期靠政策推了一把,但现在的竞争,已经不是靠补贴就能卷起来的——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力和产业能力。

因为这几年“油车的降幅”,远远超过那点政策了…

bba来说,以前还要加价提车,现在动辄7-8万的优惠,甚至优惠超过14万都有发生。

中低端车型上就更别提了,那种几万块的车,往往都有1-2万的优惠。

就这种降幅,对比所谓的政策其实就是“三瓜两枣”了!

真正的原因,其实在于:中外两边在“产业链成熟度”上,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。

你别看欧洲车企一个个来势汹汹,什么“2035禁售燃油车”、“全系电动化转型”,口号一个比一个响;

可真到落地层面,不是推迟,就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
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大众。

作为欧洲代表,大众的 ID 系列在电动车转型中遭遇不小挑战。

2024 年,大众启动德国重组计划,计划关闭三座工厂、削减生产能力,并通过自然退休和早期买断方式减少 35,000 个岗位,以应对电动车需求乏力和亚洲竞争压力 。

为什么?

因为它既造不出便宜又好开的电车,也拿不出比燃油更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

高尔夫 最低售价:12.39万起 最高降价:0.60万 图片 参数配置 询底价

反观中国这边,不光比亚迪、特斯拉在疯狂铺货;

小米、问界、零跑、极氪这种“新势力”都卷到了充电10分钟、续航300-400公里。

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极其深厚的本土供应链基础:

电池电机、电控,到整车集成、再到智驾软硬件、自研芯片——

几乎全链路都能自己搞,哪怕一颗螺丝都能本地配齐。

也就是说,中国的电车不是靠“几家大厂卷起来的”,而是整个产业生态都在协同推进。

这才是中国电车干得动油车的底气所在——而不是油价,不是补贴,更不是一时风口。

此外,从基建设施的成熟度和发展速度来看,中外也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。

你可能很难想象,中国现在的充电网络,已经强大到什么程度:

截止到2025年6月,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408万个,私人桩超过1030万个。

也就是说,几乎到处都是充电桩,很多地方甚至支持App远程预约、远程排队。

而在城市内,更是密密麻麻——商场、社区、办公楼、甚至菜市场门口都能看到桩。

这已经不是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而是“你想在哪充,就能在哪充”。

而欧洲和北美,就很糟糕了:

比如美国2024年的统计,全国公共直流快充桩不过20万个,平均每个州才4000多个,很多还集中在加州一带,其他地区基本靠“佛系建设”。

更别提在欧洲,跨国旅行想找一套兼容桩,可能得下载四五个App、带三种接口头。

说白了,中国电车“跑得快”,不是靠运气,而是因为我们不仅造得出电车,还铺得起基础设施,形成了完整闭环。

这就是最底层的逻辑:

当你把车造得比油车便宜、用得比油车方便,自然就没人愿意回头看加油站了。

推荐阅读:

一汽大众公布2025年4月份整车销售达113406辆创下新高

全球首场AI共创产品发布会!2025款eπ007焕新上市

小米法务部通报:犯罪团伙操纵近万账号恶意诋毁小米

小鹏MONA M03 Max升级亮相,将于5月底上市交付

腾势Z9GT亮相第78届戛纳电影节,“中国明星”成全场焦点

袁小林:沃尔沃市占率逆势上扬背后的长期主义密码